发布时间:2020-05-21 浏览:次
中华民族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公民道德体系的不断推进,近年来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家们,他们作为先富起来的一群人,积极回报社会,主动参加到各项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中,起到了添砖加瓦的良好作用。
但是我国的公益慈善活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些公益组织管理不够科学,运作不够透明,自律机制不够健全,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十多年前,一个在网上炫富的女青年郭美美,曾将中国红十字会拉进了舆论的漩涡。前段时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湖北、武汉红十字会由于低下的运作效率,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此间还有一些慈善项目出现运行机制不健全、应急能力不强、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不断引发公众的质疑。公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不足,挫伤了民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中国社会并不缺少善心,缺少的是对公益组织的信心。因此,构建良好的慈善生态,提高公众对慈善机构的信任度,是当前中国的慈善事业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此建议:
01、营造开放的公益慈善格局
据了解,美国2018年度慈善捐赠的总量为4277.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而同年中国大陆接收的捐物捐赠仅1624.15亿元人民币,与我国的经济总量很不相称。长期以来,我国对慈善组织实行双重登记管理制度,制约了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现有税收优惠政策中限制较多,不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应抓紧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去暗箱化改革,构建更开放的新格局,大力发展民间捐赠机构,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尤其是民营企业家设立冠名慈善基金,鼓励知名人士和群体设立更多单一项目的专用基金,依法独立运作,与官方慈善机构良性互动,竞争合作。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更接近服务对象,能发挥较高的服务效率,可以避免“封闭公益”带来的信任危机。
02、培育浓厚的慈善文化
要强化宣传引导,形成思想共识。通过电台、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传播普及公益理念,培育公众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社会公益意识。要将慈善文化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之中,尽量从中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对慈善事业的情感,增强投身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同时,引导企业将慈善文化溶入企业文化。职工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可以净化心灵、体现社会责任感,既能加深对慈善事业的理解,又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介绍公益善行的动态信息,大力弘扬先进的公益组织和个人,增强社会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
03、建立多元化的监督体系
完善的监督体系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重要保证。强化行政监督,用完备的约束机制规范慈善事业的运作,严防伪善组织打着慈善的名义谋取暴利,污染慈善生态。尤其要强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确保媒体和公众对慈善活动的监督渠道畅通。同时要加强内部监控。带行政色彩的慈善机构,更要配备德行兼备的干部,建立完整的组织治理结构和规章制度,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培训,重塑健康自我,重拾公共信任。公益慈善组织是一个阳光组织,其所有的活动都应该阳光运作,特别是资金物资等比较敏感的内容,需要建立一个公开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在适当范围公布,让奉献爱心者放心,让从事公益者清白。
04、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
要健全表彰奖励制度,通过评选、表彰、典型宣传等,让优秀组织和个人享有较高的荣誉。加大公益慈善的税收优惠激励,改变目前税收优惠政策中必须捐赠给指定的公益慈善团体才属于有效捐赠的规定,对真正用于慈善目的捐资人,一律给予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待遇。建议专门针对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民营企业出台优惠税制,不单是所得税额的税前扣除,还要包括日常运营税费优惠政策、科技经费补助、项目扶持优先等等,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设立慈善主体和对象诚信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财务审计,对违反慈善基金管理办法的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并严肃追究责任。
大红鹰dhy集团董事局主席 胡成中
on